中房报·人物特写
A+
边兰春:城市更新不仅要升级物质空间,还要重塑生活方式

中国房地产网

2024-04-29 17:20

边兰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jp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


中房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它随着城市每个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变迁演替,不断调整着它的目标、对象以及实践模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表示。


4月27日,以“更未来——城市更新中的新质力量”为主题的2024中国城市更新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边兰春在会上作了“广义城市更新与多元实施路径”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他回顾了城市更新的演进历程,指出了城市更新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结合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未来城市更新进行了展望。“城市更新不仅需要关注物质空间的提质升级。如何在物质空间更新改造的同时,通过事件与活动的整体策划重塑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价值共识,推动不同主体持续参与到场所营造的过程中,是当下激活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键议题。”


“城市的演变不仅是规模的变化”


边兰春以一组数据作为演讲开场,展示了城市化的演变过程


“1900年,全球人口为20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只有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100万人口左右的城市有8座;2000年,全世界已经有300多个10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有40个人口达1500万,超过一半的人口居在城市;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超过60%。”


边兰春坦言,在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变化的表象下,是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生命有机体生长变化和新陈代谢过程。他表示,城市的发展与转型通常涵盖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再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进一步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取得的成就和其产生的问题是相伴相生的。所以,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研究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在,以及再思考它的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工业化初期,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过度拥挤,城市居住条件与公共卫生状况随之恶化。进入19世纪中叶,欧洲很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张,以满足政治、经济方面的需求,和亟待改善的城市市政设施和居住环境。


到了20世纪,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面临了诸多由于过度工业化、郊区化以及市中心功能衰退所引起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城市更新策略开始从单纯的城市美化和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社区参与、历史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转变。


21世纪初至今,是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影响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由于城市广泛得受到全球经济格局、人口流动、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发展需要放置在全球都市群网络中来思考。另一方面,持续升级的信息技术成为构建城市运营和社会治理新平台的基石,持续拓展的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的核心驱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也不断地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居民生活质量。


边兰春认为,到21世纪中叶,城市将重点转向以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伴随着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高度聚集的超特大城市人居环境压力,如何提升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和灾害响应能力,是未来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关键。同时,在城市迈向健康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全龄友好,特别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以保障城市的健康宜居作为根本目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改革和创新,从一种发展模式转变到另一种更加可持续的、高效的、质量驱动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城市的这种转型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在更替演进中的时代发展规律,也是特定时期化解矛盾的现实需要。” 他说。


“广义城市更新”的三个特征


具体到中国的城市化演变路径,边兰春介绍,197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不足11%;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66%。


边兰春指出,在中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模式正在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从广义上看,城市更新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导向,面对城市未来内涵式增长和可持续运行,承担着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的效率优化、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等多项任务。


如何理解“广义城市更新”?


边兰春解释,城市更新是面对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城市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机制、不同的模式下,对建成环境进行持续提升和改造的过程。同时,城市更新是一个涵盖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复杂过程,既是对城市空间中建成物质环境的更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平衡社会需求、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的社会行动,包含了政治考量、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包容和环境改善的多维度考虑。


他强调了广义城市更新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不仅需要超越城市化进程中的增量开发与存量更新的认识,还需要应对城市转型发展、注重机制转变、探索更新模式,并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更新理念下城市健康运营为根本目标。


特征二:在城镇化上半场,城市更新伴随城市外延扩张与土地增量开发,以土地经济为基础的增量开发模式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在城镇化下半场,城市更新要实现城市内涵改造与空间品质提升,这种以空间价值为核心的有机更新模式将对持续创新的运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征三:城市规划适应了土地经济的增长过程,城市更新要实现空间价值的新质赋能。在城市化的下半场,城市更新必须顺应城市发展的转型,面对从土地经济到空间价值的优化,成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内核,引领新生活、创造新价值。未来城市设计的焦点是基于共同愿景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城市风貌的管控和空间形态的塑造,更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引领。


“城市更新正逐渐而广泛地被认识到是一种涉及多元主体的综合愿景和实施行动,其寻求持久改善一个地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状况。” 边兰春表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需要对多方主体的共同愿景进行深刻认识,才能有效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的多元实施路径


基于广义城市更新的理论阐述,边兰春进一步指出了面对城市更新的多元实施路径。


一是生态休闲空间的创造:在生态修复中实现绿色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政策方面,强调用地管控和开发权转移,创造新型的开放空间。从国内的创新实践看,北京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的逐步开放、上海滨江公共空间的逐步打通,很多城市绿道和社区小微公园的大量涌现,是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开放品质优化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看,“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例,将弃用的高架废弃铁路改造为绿道和带状公园,当地居民自发创立非营利性组织(高架之友)进行公园的维护和再利用,除了设有四季各有不同风采的花园外,更提供艺文展演平台,及青少年实习机会等。”


机制方面,强调社会化激励,实现开发过程中的场所营造。“以纽约曼哈顿的城市口袋公园为例,针对高密度建成环境中公园系统的重视与塑造,通过激励性区划创造出更多的以私有主体运营的公共空间(即POPS),向公众开放的POPS基本为房前屋后的空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珍贵的休憩空间。”


二是社区生活空间的营造:在社区营造中强化在地特色与全龄友好。


Ø强调建立以居住社区为城市基本治理单元的机制、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以应对挑战和机遇,未来城市更新必须转向重视大规模的整体维护,更要通过系统性的城市更新过程实现城市高质量系统运营,基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住区更新。


既要强调共识,构建社会多元主体与成员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同目标框架;还要平衡利益,加强在各种矛盾之间进行谈判、协商与和解的机制;更要保持弹性,以灵活的政策行动程序以及实施方案建议,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三是生产消费空间的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强化功能复合和创意创新。


边兰春认为,后工业时代与知识生产时代的来临,对于城市空间的转型和更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城市更新作为后工业时代全球城市变革的主要方式,应以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城市动能的重新发现为目标,通过城市更新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平衡。


“城市需要保持持续性的繁荣,进行产业空间的重构与再造,以不断创新的新型城市空间与业态实现不断发展的城市竞争力。在空间上关注创新城区的营造,以及新型产业的空间需求,打造居住、办公、商业等空间的智能化;并善于结合新技术,例如在海量大数据和新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精细化的指标评估,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技术等新技术运用于建设活动中。”


此外,城市更新要特别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在保护与创新中实现文化认同与社会共享。要注重开展系统性社会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在智慧治理中保障健康安全与社会韧性,以提升其保障性功能和支撑性作用市政基础设施的优化,应将底线约束和安全韧性置于核心位置。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城市更新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