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论坛沙龙
A+
圆桌讨论:工程总承包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

2017-07-31 15:40

  叶明:应加强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
  目前工程总承包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推行工程总承包的认识不到位。发展初期,由于没有总承包业务,所以很难有总承包能力。反过来,由于缺少这样的能力,似乎甲方难以信任和采用这样模式。二是工程总承包的核心能力不足。三是从事工程总承包的项目很少。四是熟悉工程总承包的人才匮乏。EPC模式需要懂项目管理、懂技术、懂采购、懂法律、懂财务控制的复合型人才,建筑企业普遍缺乏。
  纵观国内,目前常用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有三种:第一是以开发为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即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第二是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依靠设计和技术能力从事总承包业务);第三是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模式)。
  经过这么多年在建筑产业化领域的探索,我认为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一是完善总承包企业组织机构;二是建立总承包项目管理体系;三是打造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四是拥有预制构件的生产能力;五是建立工程设计、研发中心;六是培育市场化协作专业公司;七是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八是形成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

  我认为EPC只是一个商业模式,不能把商业模式当成一个技术来讲。商业模式应对的产品,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如政府工程(工业建筑),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公租房(廉租房)等。但是针对开发商所做的住宅来说,我认为现在有点操之过急。
  举例来说,国内很多开发商仍愿意做毛坯房,而不愿意做批量精装修,这是因为批量精装修面临巨大的问题是建筑能否实现标准化,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开发商在做标准化产品。但我认为不是标准户型就是标准化产品,而是要把工业化装配式装修的附带部品部件放进去协同设计,才能成为标准化住宅。
  国内建筑设计单位要想走向以设计为主导的EPC,要具备四方面的能力:一是设计研发能力,对户型、客群、消费方式的研究能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二是部品部件供应链管理能力,是指设计单位对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决定EPC能否成功,因为你取代了开发商的采购部门;三是专业的安装与建造能力,国内是比较欠缺的,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四是BIM技术的协同应用。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和EPC其实并没预计的那么乐观,我觉得这都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是一种发展选择,适合的就去做。
  在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或者工程总承包领域,尽管施工企业积累了经验但未必适合未来发展需求。而企业能否自主去顺应这个变革,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没有诉求。装配式建筑提出EPC模式,我个人分析是因为装配式建筑需要一种联合或合作,是一体化的模式,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开发、设计、施工、装饰装修能独自完成这件事。这就需要联合在一起,把这个项目的定位、目标,产品的品质、质量、成本等分析清楚,各司其职。在装配式建筑这个当口,EPC模式就相对比较合适。
  无论是装配式建筑还是EPC,我认为应该都允许失败,因为现阶段仅仅是不同模式的试验。行业或者企业要做的就是总结过往的模式的成功与失败。

  关于EPC当代置业有过不太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收获。十几年前,当代置业收购了北京市建委第三产业“首都工程公司”,当时非常希望借此次收购探索出新的模式,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交付等都由一家公司来完成。但十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发展得很好,究其原因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对此,我们也在研究,比如政府工程(廉租房)、学校等项目目标非常明确,设计的目标规划、品质要求、配套设施等非常标准化,这种项目都比较容易实践EPC。但房地产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所以EPC做起来确实很难。
  目前很多国内开发企业在做代建业务,这其实就是EPC。开发企业做代建是比较有优势的,因为它了解整个市场、开发流程、操作环节等。当然这个代建有时不止是EPC,还加入了销售环节。我还是比较倾向以开发商为主导的EPC。说到底,EPC是一种商业模式,只有建立在整个社会征信和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推广。

  张淮湧:设计单位牵头总承包有必然性
  从设计师或者设计总承包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工程总承包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确立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导的各方关系;二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工程总承包减少了资源占用与管理成本;三是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防范风险;四是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五是有利于全面履约并确保工程质量与工期。当然,EPC也有不适用的情况,比如,投标人没有足够时间掌握充分情况,以仔细研究和校准雇主要求,或为其进行设计、风险评估研究和估计等。
  相比于传统的以施工总包单位作为总承包牵头方而言,设计单位牵头总承包模式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其一,设计主导实施EPC的理念是以项目整体施工完成度为首要目标,通过合作互利共赢的模式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以设计主导EPC工程总承包的竞争优势。其二,在EPC项目中,设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针对复杂建筑和工艺复杂、设计水平高超的总包项目中。在设计方案前期的准备工作,设计单位能够充分理解业主所要表达而未表达清楚的设计理念和意图,在投资估算和前期咨询服务上,能够做到良好的估算控制,并且通过设计管理能够充分控制好项目在各个环节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意图的表达。其三,设计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总包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以及足以体现该总承包公司的文化水准、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借以满足业主方的需求和合同条件。

  碧桂园对装配式建筑和EPC的理解是:一个是属于先进工艺;另一个是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毋庸置疑这都是趋势。当前,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在现有市场资源情况下,无非是考虑资源匹配是否足够?竞争是否充分?对开发商来讲,还有如何消化掉成本增量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包括EPC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很多房地产公司的项目公司做的就是EPC,只不过是由开发商自己做,做得很累。如果利用EPC的模式,对开发商来讲就能比较轻松些。
  另外,现在真正做EPC的企业数量不多,有从设计介入的,也有从工程管理介入的。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考虑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如何来界定EPC企业的能力,以及对市场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给投资方一个透明的、竞争充分的选择。

  从建筑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EPC模式的实施到了非常迫切的时代。中国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必由之路。如何实现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现在来看商业模式很重要。今年年初国办发〔2017〕19号文提出,要实施EPC,而不是探讨怎么实施EPC。我认为政府的强推,政策的落地非常重要。北京在这方面率先走在了前列,前不久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冯可梁就表示,北京市要积极推进落地19号文,积极培育三到五家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集团,引领装配式建筑特别是EPC模式在北京的落地。
  行业要主动作为,创新思维和创新模式。行业主动有两层意思,房地产业是建筑业的上游,不要纠结于成本增量的问题。当地产巨头冲刺万亿级别时,还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做不好的,一定要注重积极推进EPC。

  我现在在做北京郭公庄公租房项目。去年我们项目上接待了超过1000人。从各方的反馈来讲,有时候悲观的不光是业内人,也有一些观望的人。如今装配式建筑从开发、设计、施工都必须要做了:开发不做,拿不到地;设计不做,接不到活;施工不做,接不到活。反观装配式建筑领域推行的EPC模式,其实各大城建集团都是很有实力的,有自己的团队、设计、甚至是开发力量,如果政府在导向上对这些企业倾斜,实践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
  另外,EPC管理面临低门槛的问题。目前,是有施工总承包资质,但没有工程总承包资质管理,在低门槛的情况下,如果一家企业干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全行业,因此我建议对工程总承包设定相对比较高的门槛。

  我们是一个民营的设计公司,这么多年来谈不上EPC总承包,但在设计EPC方面也有一些感触。我的理解是,所有行为都是商业行为,为什么要做EPC,无外乎改变三方面的内容:提升品质,加快速度,降低成本。这是驱动我们去做EPC的动力。
  但很多基本条件或者是一些关键性的节点、工艺,甚至组织流程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目前基本上是靠政府在强推,给了一些指标抑或必须要满足的条件。结局是让开发商付出了成本,付出了周期,但质量并没有提升。以我们做的几个项目案例来看,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做法,离标准化还很远。所以对装配式建筑来说,户型标准化很重要。我建议装配式建筑各方要集中优势去做,包括生产商、施工企业和设计人员。
编辑:admin
标签:圆桌,工程总承包,商业,装配式建筑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