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长租
A+
新春走基层·扶贫在一线| “穷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日子红火了” 龙华村巨变

2020-01-08 23:29

“穷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日子红火了”龙华村巨变


“穷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日子红火了”龙华村巨变

改造后的龙华村。


写在前面


龙华村坐落于英德市西北部,是省定贫困村,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也是全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之一。这里林地多耕地少,2015年村集体年收入仅2.1万元。经过广东省委组织部近四年帮扶,以及碧桂园集团等社会力量的助力,龙华村有劳动力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1.3万多元增至2019年的1.5万多元。


中房报记者 曾冬梅 英德报道


“小易,你好久没来了。”碧桂园扶贫人易德育刚一下车,在龙华村老萧屋广场闲聊的老人们便热情的围了过来,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他们的脚下原本是杂草丛生、泥泞不堪的地方,如今已铺上了整齐的砖石、种上了绿植,成为村里人最喜爱的活动广场。广场旁边那排破旧的老屋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村民自建新房,雪白的墙身与屋顶、墙脚的深灰色瓷砖交相辉映,美观又大方。


老村长通叔的新房子就在其中,几十米外就是他居住了数十年的砖瓦房。“变化太大了,有些老人家两三年没回家,一回来都认不出来了。”通叔说,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和碧桂园的帮扶,让老萧屋的面貌焕然一新。


69岁的李亚灶也过上了安稳的新生活,他是龙华村的困难老党员,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开起了农家乐,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而他也感念政府的关怀,退休后将过半的时间都花在了村里的扶贫工作上。“有生之年能帮点就帮点,为村子和子孙后代尽点力。”


龙华村村委会一楼的商铺里陈列着不少当地土特产,刘子科正忙着给客户快递红薯。他和另外4名“90后”组成了一个返乡创业团队,采取“党员+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互联网”模式,培育“红色村”特色农产品品牌——“隅乡情”,尝试为龙华村打造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创立仅两年时间的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累计销售量已超百万元。


在广东省委组织部近四年的帮扶下,以及碧桂园集团等社会力量的助力下,龙华村日子红火了起来。


“思想不改变,一辈子都穷”


“穷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日子红火了”龙华村巨变

老萧屋村民的新房子。


龙华村是革命老区,历史上爆发过三隅乡农民革命战争,受地势低洼、农田容易遭水浸,以及产业缺乏等因素影响,村民、村集体收入有限,村里危房遍布、道路坑洼,甚至连日常用电都无法保障,年轻人被迫外出谋生。


2017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后,广东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与龙华村“两委”积极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和村民主体作用,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探索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四种模式”,即:村小组自主筹工筹劳建设、村小组主导下外包建设、村企合作结合旅游项目建设、整村拆除统一规划重建,整体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10月,龙华村乘着广东省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的东风,精准对接碧桂园集团,借助企业力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并以党建扶贫为引领,注重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力争做到贫困户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在老萧屋,村民们团结一心,正奔着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走。“前段时间,我们新祠堂入伙,就在这个广场上摆了100多桌,来了差不多2000人,很热闹。”通叔是老萧屋的前任村主任,他告诉我们,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多了平整、开阔的活动广场,村里的老人们都愿意出来走动了,“以前哪有地方走,老人家都没地方坐”。他指着相携而来的两位老人家笑着对我们说:“这是我爸和我妈,80多岁了,经常在这里活动。”


更令村民们感到由衷喜悦的是广场旁那一排排新房子。通叔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的新家看看,“三房一厅,99平方米左右,很实用,跟隔壁家的房子也留出了巷道,不影响采光通风。再过段时间就可以搬进来住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和几十米外掉了不少墙皮的斑驳旧屋形成了鲜明对比。


“政策好,也要村民支持才行,不然搞不下来。”原本老萧屋的村民们都是分散居住的,为了说服他们集中建设新房,村里隔一个晚上就开会,“要说服人家把土地腾出来是很难的,毕竟是祖传下来的。所以就一直开动员会到大家同意为止。”现在老萧屋已经建起了30多套新房,“我们自己集资,给一个老板承包建设,刚建好准备装修的时候,碧桂园来了,说可以帮我们做外墙装修,还把道路也做好了,替我们节约了不少资金。”


村里发生的可喜变化让在外的游子也萌生了落叶归根的想法。“我们兄弟6人,村里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有3个在外面买了房子,现在都回来跟我们一起建新房了,以后退休了就回来住。”通叔很开心一家人终于又能团聚。


集中居住后,老萧屋就腾出了一大片可以统一规划、运营的集体土地。通叔指着远处的一个山头说:“就好像那一片,以前都是一家一户的,我们现在打算全部收回来。几十年了,太公时代就是这样的山头,现在还是一样。不收回来开发的话年年都是那一棵树,一分钱都没有,但是把土地分包出去就不同了。”通叔说,影响老萧屋脱贫致富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产业,所以村里打算以优惠的土地租用价格引进一些企业或工厂,“思想不改变,一辈子都穷。”


“50”后与“90”后的创业路

“穷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日子红火了”龙华村巨变

老村长李亚灶在喂鸡。


1951年出生的李亚灶为龙华村服务了30年,历任龙华村干部、村支书,是村里的困难老党员、老支书。李亚灶的小儿子还在时,生活过得还算富裕,病倒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一屁股债。小儿子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老的父母,只有儿媳一个劳动力,一家五口相依为命。


幸运的是,李亚灶赶上了好政策。广东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帮扶他把破旧的泥砖瓦房改造成了农家乐,名为“老支书农家乐”。这个农家乐完全保留了乡土的气息和风情,在改造中并没有大拆大建,来这里吃饭的顾客都会感到别有一番风味。农家乐开张营业后,李亚灶还养殖了一些土鸡和土猪,专门为自己的农家乐供应,顾客酒足饭饱后都会购买带走一两只或者更多,并且还会经常回头购买。收入增加后,李亚灶不用再那么操劳,儿媳也轻松了一些。


作为一个老龙华人,李亚灶见证了村子的巨变。他说,碧桂园助力帮扶以来,为龙华村做了不少实事,在龙华村委周边、竹桥村、围子村、老萧屋、新萧屋5个自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设立了一个公益岗位,李亚灶被聘任为碧桂园的“老村长”,协助开展入户调研、村民关系协调、接待考察等,每个月能领取到800~1000元补贴。他的弟媳、侄子、儿媳都参加了碧桂园组织的就业培训,弟媳一口气参加了粤菜、月嫂和酒店服务员3个培训班,目前在“老支书农家乐”掌勺。侄子则通过电工培训拿到了相应的证照,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


在自己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李亚灶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有一户贫困户是我带动的,以前都没有钱过年,现在村委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每月有1500多块钱收入;去年开始种地瓜,卖了7000多块钱。我跟他说要感谢共产党的帮扶。”李亚灶说,在政府的帮扶下,很多村民都脱贫了。


除了安排保洁工作外,“村委还组建了农业合作社,收购贫困户的茶叶、红薯,帮助他们打开销路。”


1992年出生的刘子科是这个农业合作社的骨干之一。2017年底,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龙华村创办英德市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后,5名返乡的“90后”逐渐挑起大梁。


刘子科原本是广州一家企业工程师,过着按部就班的稳定生活。在帮扶工作队进村后,村里的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善后,刘子科的父亲觉得应该让儿子回村发展。他刚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参与合作社运营后,逐渐体会到了这份事业的意义和成就感。


在刘子科看来,如果留在广州,自己只是推动公司和社会发展的普通一员。但回到村里,合作社就是带领村庄从0到1的火车头,能为村里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合作社主打的是英红九号、冬菇、木耳、番薯等龙华村特产,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销售。刚成立时,产品销售只能依托帮扶,但现在发展了一批外部客户,销售量超百万元。这些回乡扎根的“90后”希望合作社未来能链接更多农户,实现自力更生和独立运营,带动全村人走向致富之路。


2020年1月5日,合作社更新了自己的公众号,向客户们推送合作社的新年特惠活动,争取把合作社的业绩再推上一个台阶,让村民们多分享一份丰收的喜悦。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扶贫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